
【民国军阀部队的两种发薪方式:师长靠其中一项能年入十万雪花银】民国军阀部队,发放军饷有两种方式,一是“数人头”,二为“包干制”。前者,长官捞不到油水。而后者,一任师长就能一年挣上十万雪花银。
1925年10月,吴佩孚被各路军阀推举为十四省“讨贼”联军总司令后,委任于学忠为第26师师长。
第26师是由北洋陆军第18混成旅扩编而来,实际兵员仅4000余人,远远达不到一个师的规模。
按惯例,这种部队的饷银发放方式是“数人头”,也就是在发饷日,上峰会派专人携款来到部队,按实际的校场点验人数发放军饷,避免军官吃空额。
但是,吴佩孚为了笼络于学忠,将26师的发饷方式,改为了“包干制”。
所谓“包干制”,就是直接把军饷交给于学忠,于学忠想怎么发放都行,发多少,留多少,全凭自己决定。
而且,“包干制”的军饷数额,一般都大于“数人头”的实际员额。
这种“包干制”的军饷发放方式,一般都只会在嫡系老部队中实施。
于学忠这支由北洋第18混成旅扩编而来的第26师,吴佩孚采用这样的方式,一方面确实是为了笼络于学忠。另一方面,更是以此考察于学忠的人品。
于学忠拿到这笔钱后,除按月足额发放官兵,剩下的则全部用于改善部队的伙食。所有支出,均向全师官兵公示。
吴佩孚得知于学忠的作法后,对于学忠更为信任和敬重。
1926年夏,于学忠升任“讨贼”联军第9军军长,驻扎新野、邓县。
同年10月,蒋介石率北伐军攻克武昌,吴佩孚部损失殆尽,只得仓惶逃往邓县第9军驻地。
途中,卫士劝诫吴佩孚,于学忠虽是您的部将,却也是一方诸侯。此刻您的部队全打光了,这时候去投于学忠,您就不怕被他拿了,把您送给蒋介石,当作投名状?
吴佩孚回答,无妨,我信得过孝侯(于学忠)。
果然,于学忠没有辜负吴佩孚的信任!
于学忠的忠诚一如既往,率领手下师长,出邓县十里外迎接吴佩孚,并愿意把部队交给吴佩孚,助其东山再起。
这让吴佩孚感动不已,但此时的吴佩孚已萌生退意。
吴佩孚对于学忠说,第9军是你的,包括随我从武昌退下来的几万败兵,你想办法收容,能留下多少人也全都给你。至于我,我留在这里只会给你带来麻烦,我去四川投杨森。
吴佩孚一番话,让于学忠涕泪交加,当场表示,大帅既然不干了,那我也不干了,这仗打得伤心,第9军您还是交给别人带吧,我回蓬莱老家养老。
吴佩孚却不同意,说你才36岁,离养老还早。我把这几万人都交给你了,别人我谁也不给。
临别,吴佩孚叮嘱于学忠,你能自立最好,如果不能自立,就去投张作霖。但无论如何不能去投奔蒋介石,你若投了他,将来我再也不和你见面了。
吴佩孚入川后,于学忠不断收拢吴佩孚散落各地的部队,短时间内就拥兵数万割据一方,引得各方势力都想把他收编。
一时间,于学忠的驻地邓县,各方说客趋之若鹜。
唐生智派来了说客姚荐楠,蒋介石派来了特使陈公博,张学良派来了心腹周光烈,而冯玉祥、阎锡山也都有亲笔书信送达。
于学忠见谁都非常容气,唯独见蒋介石派来的特使陈公博,就一点面子都不给。
当陈公博拿出蒋介石的委任状,升格第9军为第9路军,任命于学忠为第9路军总指挥时,于学忠冷笑一声,把委任状一撕两半。
陈公博走后,于学忠对手下说道,吴大帅入川前叮嘱我,无论如何不能去投蒋介石。大帅的话,我是要听的,不然,我以后怎么有脸见大帅?
此时的于学忠,虽然拥兵数万,但要想自立,却是万万做不到的。
新野、邓县太小,难以养活这数万大军。
于学忠想起了吴佩孚临走前的叮嘱,决心去往北京面见张作霖。
于学忠受到张作霖的热情接见,张作霖说道,我和令尊当年都在宋老帅(宋庆)大营当差,我们相处得很好。你既是故人之子,就不是外人。
张作霖又说,我今时并不缺你这几个师的几万人枪,要你过来,是看中你的人品和才能。你的这些部队,以后还是你来带,所有供给和奉军一样。
次日,于学忠在西单文昌胡同觐见张学良。
张学良告诉于学忠,在供给方面,你的部队还是和过去一样,饷银按每师实际在册人数翻一倍,都交给你“包干”。
于学忠却当场拒绝,我的部队按“数人头”实发。
直到晚年,张学良都对于学忠的人品啧啧称赞。
1928年,于学忠出任东北军第1军军长,虽然加入东北军较晚,却从此成为张学良的嫡系。
1933年,张学良被迫下野,出国考察。
行前,张学良把26万东北军分拆为4个部分。其中,由万福麟、王以哲、何柱国3人各率一部,总计9万人,
而剩下的17万人马,则全都交由于学忠掌握。
为防其他人不满,张学良在会上说道,我多给孝侯(于学忠)一些队伍,就是要往他身上压担子,替我们保住东北军这点血脉。
于学忠没有辜负张学良的托付,尽管东北军不少部队在张学良下野期间被各方势力兼并,但于学忠的这17万人枪却顶住了各方压力,最终为张学良保住了这支部队。
张学良晚年常说:“我身边这些人啊,人品最好的就数于学忠,他在直奉两家都是忠臣!”
Powered by 九游官网个人中心在哪里找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